杭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来源: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干线发布日期:2011-11-09阅读次数:18104

杭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15)

   “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根据国家、省、市制定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人才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视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人才优势为最大优势,坚持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通过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氛围。总体上,我市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环境不断改善,大学生和留学人员创业成效显著。

    1.人才总量不断增长。

   “十一五”期末,我市人才总量达到143.9万人(含在杭省部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其中经营管理人才47.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9.4万人,高技能人才18.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7万人,其余包括党政人才在内共计8万人。全市每万人口拥有人才2088人。

    2.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人才队伍的产业分布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的人才队伍基本稳定,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文化创意、外包服务、贸易、现代物流等行业的人才队伍发展较快。人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都显著提升,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2%,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3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3.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引进各类人才33.1万余人(含省部属单位)。海外人才和智力引进实现新突破,引进海外人才(含国外专家)1370余人。海外人才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人选分别为49人和27人(含省部属单位);获 “国家友谊奖”和省“西湖友谊奖”共28人。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0名,钱江特聘专家计划聘任专家100名,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267人,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

    4.人才培养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6支人才队伍建设。以选送党政干部赴发达国家MPA班学习、“干部学习新干线”、知识大讲堂和初任、任职等为载体培训公务员15余万人次。以“131”培养工程、“653”知识更新工程、“万千百”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名校名师名专业等形式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扎实推进。以“356”培训工程、举办高端讲座等形式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万余人次。以“815”高级蓝领培训工程为平台,培训高技能人才6.4万余人。以“125”工程为抓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485人。以建立全国试点区为契机,培育社会工作人才,取得初、中级资格证书的有1455人。同时采取“走出去”方式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

    5.人才创业打响品牌。

   大学生创业走在全国前列,被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全市注册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3414家,资助项目624个,资助资金2977万元,带动就业1.5万余人。建立大学生企业实训(见习)基地1136家,培训14万人。成功举办杭州市“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留学人员创业态势良好,成功召开了浙江·杭州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大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来杭创业海外留学人员达5000余人,创办企业604家,注册资本总额达6亿多美元,总投资额达62亿多元人民币。

    6.人才环境更加优化。

   “十一五”期间,先后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洼地”。人才创业平台不断壮大,已建立国家、省、市引智基地(示范单位)18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试点单位57家、留学人员创业园9个、大学生创业园11个。通过选拔“百千万”国家级人选、省“151”和市“131”人选、国务院以及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选,评选杭州市杰出人才等措施,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同时,落实人才专项住房1753套,发放人才居住证1301个。

   当前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人才国际化程度低;传统学科和传统产业人才多,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人才少;吸纳承载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平台偏小偏少;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需要创新等。

    (二)发展环境

    1.全球经济转型对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外向度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我市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的契机。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正在催生新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绿色能源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将成为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相关领域的人才也会成为培养和发掘的重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杭州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伴随《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未来五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一个新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为了全力打造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协调人才在区域之间的布局,加快打造人才高地显得尤为重要。

    3.杭州发展的新任务对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首先,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对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开发的重大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保障和服务人才优先发展。其次,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提出新要求。我市在“十二五”时期将打造创新型、学习型、生态型城市,人均GD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新跨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人才将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市把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放在突出地位。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整合各类要素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构建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类人才热情迸发,促进优势互补,进一步实现杭州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将直接决定杭州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的速度和质量,影响杭州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竞争力。

     二、“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尊重”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优化环境、开放聚才,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打造“四中心一基地”、发展“十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素质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才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国际化进一步推进,人才工作的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1.人才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0万左右(含在杭省部属单位人才)。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85万人(含社会工作人才1.5万人);高技能人才3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3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25%。

   2.人才素质目标。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6%;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21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4%。

   3.人才结构目标。到2015年,全市人才在产业和地区间的分布趋于均匀,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趋于合理。

   4.领军人才目标。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含柔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名左右国内一流乃至世界水平的女装设计大师;20名左右国内外文化文艺大师;50名左右国内知名企业家;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5.人才效能目标。到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7%;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9%;人才贡献率达到42%。

    三、“十二五”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目标要求。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打造国家级创新型和创业型城市,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我市发展急需和紧缺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特别是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一批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外华人华侨包括留学人员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一批具有先进理念、敢于创业、善于创新的青年创业人才。

   2.主要举措。

  (1)开发国际化人才。

   ——实施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十二五”时期,面向全球引进20个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100名带着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经过5年努力,力争有50名左右的人选,进入中央和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

   ——实施“115”引进国外智力工程。到2015年,引进高级外国专家100名左右,实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000个以上,聘请各类外国专家5万余人次。

   ——加强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着力抓好包括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青山湖科技城、大江东创新基地、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科技园、浙江省大学科技园、新加坡科技园、余杭创新基地、富阳银湖科创园在内的科技创新十大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0家。

   ——坚持每年举办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和组团赴海外招才引智,积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联系站和引才工作站等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在吸纳国际化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功能性总部等进驻杭州,吸引国际化人才来杭工作。

   ——吸引国外大院名校来杭设立研发机构,知名企业来杭设立科技研发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和产业配套服务基地,支持本市企业大力引进外国专家、外国智力,共同开展科技合作。

   ——加快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创办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加大本土人才出国(境)培训力度。

   (2)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完善柔性流动机制。深入实施“杭州钱江特聘专家计划”,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

   ——依托国家、省、市重大科研工程项目,抓好创新团队建设,着力构建“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

   ——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加快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在现有“一区一园”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县(市)拓展。

   ——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开发。加强与国内外人才集聚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兄弟城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交流。积极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战略和“万千百”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不断畅通人才智力流动的渠道和途径、推进人才人事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与交流。

   ——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入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工程)。

  (3)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

   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人才+资本”大学生创业模式,五年内,计划带动大学生创业人数突破1万名,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1000家以上。

   ——大力实施“马云式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选拔20名左右敢于创业、勇于创新、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人才。通过选派培育对象赴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考察学习,鼓励和支持参加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56”工程、EMBA、MBA等高层次进修学习,设立专项培养资金等多种举措,重点扶持、动态培养一批在同行业有影响力的杰出青年创业人才。

   ——依托“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积极发挥杭州大学生创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实施“青蓝计划”,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带领团队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网络体系和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健全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善运行机制。

   ——开展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扶持优秀项目在杭落地转化。

   ——深化推进创业见习实训工程,扩大现有见习实训规模,拓展见习实训项目,创新见习培训模式,健全见习实训考核机制。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

   1.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1)目标要求。围绕我市建立的“3+1”现代产业体系,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的产业结构,引导和鼓励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第一产业中人才布局的战略重点是都市农业,包括优势农业带头人、农业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农业市场化、农业专业化(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专业人才。第二产业中人才布局的战略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升以纺织丝绸、汽车及零部件、轻工食品、精细化工、建材为重点的传统优势产业人才。第三产业中人才布局的战略重点是十大门类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行业人才。

  (2)主要举措。

   ①围绕“科技兴农”战略,开发现代都市农业人才。

   ——制定农业人才规划,明确农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目标和措施。

   ——依托重大农业科研与推广项目以及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头作用,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培养。

   ②围绕打造“天堂硅谷”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大力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人才。

   ——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根据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围绕先进制造技术,促进高校健全和完善专业设置,扶持相关对口专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与国际化人才的开发相结合,注重创新,定位高端,通过配套工程实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积极推行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

   ③围绕“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

   ——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对文创、旅游、金融、商贸、物流、软件、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中的1000名管理干部、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专门培训,并选派部分人员赴国内服务业发达地区高校学习考察或国(境)外培训。

   ——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引导社会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教育。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培训市场化,鼓励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办服务业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结合杭州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现代服务领域创业就业。

   ④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人才。

   ——重点围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现代传媒、艺术品、教育培训、文化休闲、文化会展等行业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创业团队。特别要加大高层次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实施引进和培养百位工艺美术大师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不断创新、建设平台、扩大规模、加大扶持,培养和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工艺美术大师来杭创业,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闻名的工艺美术产业重要发展区域。

   ——着眼于打造杭州“中国女装之都”,大力实施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每年面向全国选拔6名分别获得全国女装设计大赛金、银、铜奖的女装设计师,由政府资助到国外知名服装设计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更多地发现青年文艺家、杰出女装设计师、首席创意官等文创人才。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杭师大等在杭高校的资源优势,构建面向全国的开放性互动平台,建设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

   ——以十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进一步发挥西博会、中国国际动漫节和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定期组织行业论坛、“酷卖街”、“西湖创意集市”等活动。

   ⑤围绕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人才。

   ——重点抓好全市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职业经理、紧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建立统筹城乡旅游人才三级培训体系,对县(市)建立专门的旅游培训基地,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生态、文化和休闲旅游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采用举办短期培训班、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研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旅游人才开发示范试点企业推广工作。

   ⑥围绕建设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大力开发低碳专业人才。

   ——实施低碳专业人才开发计划,在杭州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增加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发展、碳汇培育相应专业的设置。

   ——建立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引进和培养一支从事低碳研究和低碳技术研发,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和基层从业人员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普及低碳知识,提升全民低碳环保意识。

   2.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1)目标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大力开发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要的文化人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全民健身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专业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体育人才。

  (2)主要举措。

   ①教育人才培养。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实施新一轮全员培训,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推进开放式培训,大力发展教师在线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②文化人才培养。推进杭州“文化名城”建设,大力实施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文学、美术、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曲艺杂技、电影电视等领域的文化文艺人才。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文化项目合作等渠道和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建立完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关注文化人才个性化发展,适时恢复“杭州文艺奖”的评选,努力打造优秀的杭州文化人才队伍。

   ③卫生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卫生强市”,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在引进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实施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强我市卫生系统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以及与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密切合作;建立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④体育人才培养。贯彻“科教兴体和人才强体”战略,不断完善各类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考核、奖惩机制,大力培养运动员人才,积极培养教练员、裁判员、产业经营人才,不断发展群众体育技术骨干队伍,加快提升体育公共管理人才能力,加强各类人才基地建设。

   (三)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1)目标要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2)主要措施。

   ①实施党政人才国外“MPA”学位教育工程。市本级每年选拔30名左右的中青年党政干部,到国外发达国家进行为期一年的“MPA”硕士学位教育。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党政干部到国外短期培训,并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友好城市互派公务员交流实习。

   ②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并且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到2015年,市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形成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③加强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基地合作,举办领导干部“菜单式”选学活动,办好网络学习平台。

   ④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1)目标要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加强对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才和重点发展领域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2)主要措施。

   ①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市本级每年安排250名左右的重点骨干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并组织参加国外的经贸洽谈和学习考察活动。与此同时,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负责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

   ②鼓励企业设立“钱江特聘专家”岗位,面向国内外引进我市重点行业紧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标准、职业规范,开展职业能力认证服务,推进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体系建设。

   ④建立职业经理人信息库和诚信制度,培育和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强化市场配置功能和约束机制。

   ⑤完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期权股权激励制度。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1)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和生态城市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包括国家级、省市级、县(市)级不同层面,覆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

  (2)主要措施。

   ①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的“131”培养工程。市本级用5年时间再培养100名45岁左右的在国内或者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40岁以下的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40岁左右的优秀专业技术骨干。

   ②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创新人才培训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轮训。

   ③完善专业技术资格的职称评定和考试制度。

   ④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能源、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生态环保、现代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4.高技能人才队伍。

  (1)目标要求。为适应杭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培养、拓展、提升、留人”八字方针,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主要措施。

   ①实施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以通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大的职业工种为重点,优先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通过技师社会化考评等多种途径,在原来全市每年培养高级工8000人,技师1000人,高级技师50人以上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一倍。

   ②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加快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为基础,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③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工作。完善社会化技能鉴定、院校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工作。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④完善首席技师评选活动,发挥首席技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1)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大批有觉悟、懂技术、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

   (2)主要措施。

   ①实施“1251”培训工程。市本级每年培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1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2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500名。各区、县(市)每年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0000名以上。

   ②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培养和管理体系。重点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科技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等农村实用人才。

   ③实施“实用人才示范带动”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实训基地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构成市县配套、覆盖面广的示范带动网络,为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搭建带动农民致富示范平台。

   ④“鼓励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工程。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到农村从事现代农业,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给农村输送新鲜血液,尽快培养造就一支智慧创新型的农民队伍。

   ⑤鼓励农村技术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村人才开发相结合的新机制。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杭州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职业化程度为核心,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化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社会人才队伍。

  (2)主要措施。

   ①启动实施社会工作人才“525”培养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在职社会工作者培训,并选送一批重要社工岗位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赴国(境)外学习培训。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统一考试的途径,市本级每年资助培养高级社会工作师50人,社会工作师200人,助理社会工作师500人以上。

   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重点选择和扶持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的院校和培训机构,作为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鼓励开发国际交流和培训项目,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提供国际化的社会工作理念。

   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执业和资格水平认证制度。对获得助理社工师(初级)、社工师(中级)、高级社工师(高级)的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并实行登记管理和继续教育等制度。

   ④大力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为方向,探索建立专职制、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委托制等多种用人机制。积极培育民办服务机构。

   ⑤通过职称注册管理、绩效考核、评议机制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评价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统筹城乡人才一体化开发

   1.目标要求。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优化人才在区域、数量、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分布。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为目标,积极引导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人才向农村流动,并且努力实现城乡人才资源开发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体化。

   2.主要措施。

   (1)推进城镇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重心下移。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将科研布局向五县(市)延伸,使五县(市)成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引导城区人才向五县(市)流动,企事业单位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

   ——以面向农村的科技特派员、面向行业的科技指导员、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志愿者、面向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创业导师、面向社区、农村、企业的科普志愿者等5支队伍为骨干力量,提高科技人员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回乡大中专学生再教育制度和“农村大学生创业就业基金”,鼓励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创业就业。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定向培养工程。

   ——加大对五县(市)人才的培训力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加大农民学历和技能“双证制”培训力度。

   ——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推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继续教育工程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定向培养工程。

   (3)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城乡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统筹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按照建立以全科医生队伍为重点的要求,加强乡镇、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

   (4)深入实施临安“天目彩虹”和淳安“百项国内外引智计划”等一批引智工程。重点解决一批科技难题,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开展一批合作项目。

    四、“十二五”人才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人才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其成员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制定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确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各区、县(市)要把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日常工作,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好落实。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把实施情况列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实施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和中期评估。

   (二)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管人才新格局,健全完善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化、科学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完善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实践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机制。

    (三)优化政策措施。

   一是通过完善创业资助、税收扶持、科研条件、再次创业、职称评定、定居落户、安家补助、面向用人单位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杭创新创业。二是根据市政府对人才的激励措施,推出六大类人才专项房,重点解决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住房问题;通过开发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房等,解决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才的住房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融资机制。四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开发政策,支持县(市)实施国内外招才引智计划,帮助当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各类专家。充分发挥总部经济集聚人才的作用,允许县(市)重点骨干企业在主城区设立开发总部,其科技人才享受主城区的同等待遇。五是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各类高校毕业生,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扶持措施和成长期扶持政策。六是完善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进一步拓展人才公共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并加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支持各类人才机构开发公共服务产品,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人才资源共享公共平台,健全和完善人才资源调查统计、紧缺人才预测和供需情况发布等制度。七是探索推进市校(院)、企校(院)合作政策。大力推进杭州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鼓励大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和科研生产联合体。

    (四)加大经费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的理念,优先保证对人才工作和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的投入。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人才专项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0.5%,并且加强对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切实发挥人才专项资金的效益。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开发。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体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五)营造良好环境

   大力宣传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意义、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保障、重大工程,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树立典型,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确立人人争作贡献、人人立志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舆论导向;积极开展对各类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活动;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努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夯实基础工作

   深入开展人才发展理论研究,围绕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需求、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加强人才信息统计和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提高人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工作者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版权所有: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浙ICP备14032010号-1